1959年,新加坡实现自治,成为
自治邦。1963年9月16日与马来亚、沙巴、
沙捞越共同组成
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1]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
康泰所著的《
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
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
马来语“Pulau Ujong“之
对音,“蒲罗中”是
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
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2]
室利佛(
三佛齐)自683年间征服
巨港之后崛起,国内统治成功之后便称霸
苏门答腊全岛,继而向周围扩张,控制了
马六甲海峡和
巽他海峡。
[3-4] 由于三佛齐连年征战,国力不断削弱。11世纪,南印度注辈国勃然兴起,大举东征,攻占三佛齐首府巴林邦,逼其迁都
詹卑。新马地区
单马令等
属国也乘三佛齐衰弱之机纷纷摆脱其羁绊。在此期间,三佛齐的一位王子名叫圣多罗伏多摩(桑尼拉乌他玛),在其岳母即廖内岛女王的资助下,1299年来到新加坡岛建立僧伽补罗国( 又译新加坡拉),梵文意为“狮子城堡”。新加坡拉王朝立国百年,因其北方受到
暹罗的威胁,南方又遭爪哇虏掠,王位传至五世,遂为麻诺巴歇所灭(
新加坡战役)。
[5-6] 14世纪末,
室利佛逝国的王室后裔拜里米苏拉来到新加坡,但是不久之后,因得罪暹罗
大城府王国,导致对方派藩属
彭亨出兵讨伐
淡马锡。
拜里米苏拉不敌逃到马六甲,改五屿地名为
满刺加,建立了
马六甲王国(满刺加、
麻六甲)。1414年, 拜里迷苏拉国与苏门答腊波散王国的公主结婚, 并改信伊斯兰教, 招徕许多穆斯林到满刺加经商。由于马六甲王国地处马六甲海峡,优越的
地理位置,使之很快就发展成为
东南亚的
国际贸易中心和东西方交往转口站。
[6]
随着葡萄牙与荷兰人的到来,及亚齐的崛起,新加坡卷入区域博弈中,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毁了河口的据点。1600至1700年,新加坡逐渐没落。
[7]
新加坡的
近代史肇始于1819年1月29日,
莱佛士代表
英国东印度公司登陆新加坡,与
柔佛的胡申
苏丹和
天猛公签订正式条约,统治新加坡。1824年,两项新条约使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属土。
[2]
新加坡作为
自由港,
[8]
吸引了来自周边各国的移民。新加坡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以华人为主,包括马来人、印度人和欧裔人等在内的多元种族的
东南亚商贸枢纽。
[9-12] 1821年,首批移民的
中国帆船自
厦门开抵新加坡。到1836年,新加坡的华侨人口增13749人。
[13]
英国统治新加坡初期,为了使各族裔能自行管理族内事物,曾执行了一段时间的
甲必丹制度,就是各民族首领
直接监督,由头人向驻扎官负责的制度。1826年,新加坡与马六甲合并为
海峡殖民地时,甲必丹制度1826年11月废除,新加坡开始有了自己的
司法制度。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为英国的
直辖殖民地,由位于
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
[12]
殖民统治者时期,
殖民者对新加坡族群实行的是“分而治之”的
种族隔离政策。
[14]
殖民时期,新加坡各族群团体间都有很明显的经济、劳工
分界线,各自居住在彼此独立的空间区域,职业和学校中,
[15]
华人社会处于半自治状态。
[16]
官吏、驻军和商贾主要是英国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包括富商、内地农民和劳工。马来人通常是渔夫和船夫,并担任
巡逻警察。
[17]
1942年2月15日,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宣布
无条件投降,日军陆军第25军占领
新加坡改名为
昭南岛。由于华人对日本的顽强抵抗,激起日本人对华人族群的整体仇恨
[18]
。日本人占领新加坡之后,支持马来人并利用告密政策,鼓励马来人告密华人和杀害华人,拉大了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隔阂和仇恨。
[19]
日本统治新加坡的时间里,新加坡民生凋敝、人口伤亡惨重。
[17]
集体屠杀的地点有20多处,被残酷杀害者达25000多人,
[20]
是新加坡开埠来的大浩劫。
[21]
另一方面,日军采取各种手段疯狂搜刮人力,以补充在战争中的
军力和劳力的不足。仅在为日军扩大侵略需要而修建的“
死亡铁路”中,就从新加坡和周边国家征募了15万民工服苦役,其中“有一半人员被摧残致死”。
[22]
日本对新加坡采取了疯狂的经济掠夺政策,
[23]
“人们缴纳的征税税率,在日本统治期间增加了40倍”
[22]
。
[24]
1945年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
军事管制结束后,
海峡殖民地就解散
[25]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
[26]
,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
非官方人士组成的
顾问组成立。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
自治权。1954年11月21日,
人民行动党正式成立。
[2]
1947年,
新加坡有华人72.9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7.8%,是新加坡
华族占总人口的最高比例。1949年以后,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几乎完全停止,新加坡的华人移民主要来自马来亚
[27-28] 。
[29]
1951年,英政府修改华校中学制度,此举导致了1951年大罢考事件,南洋大学于1955年在创立。
1955年,新加坡举行选举,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位
首席部长,由他所领导的
劳工阵线,同巫统和马华工会组成联合政府,由于争取完全自治
谈判破裂,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
[2]
1958年8月,
英国国会通过了《新加坡国家法令》,新加坡从此实现了完全自治,英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宣布
紧急状态等权力。
[1]
1959年,新加坡
自治邦成立,5月30日,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
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2]
[30]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
文莱、
沙捞越和
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
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赞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1-2]
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
中央政府发生矛盾,1963年12月,
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
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
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中央政府歧视他们。
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成增加到6成后升温,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
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
[32]
。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后, 印尼和
菲律宾就与其断交,尤其是印尼坚决抵制该联邦的成立。由于印尼是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印尼的断交使
新加坡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33]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
巫统、
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
人民行动党夺取。
[34]
人民行动党成立后提出了“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口号,这与当时巫统的领导思想相违背。由此,导致1964年7月21日爆发了巫华暴乱(黑色星期二)
[35-36] ,同年的9月2日,
芽笼地区发生了巫华冲突
[37]
。
[17]
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担心华人会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
经济环境,认为解决两个族群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独立出去,以保证
马来族的统治,于是,以巫统为首的
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
马来西亚。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
[38-39] 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
尤索夫·宾·伊萨克出任首任总统。
[2]
1966年2月,新加坡工艺学院附近发生暴乱。除了和东南亚邻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外,新加坡还积极地向外发展引进美国、英国、
日本等国家的外资和企业来新加坡发展,用大国的势力来均衡新加坡的外交威胁
[43]
。
[17]
[44-45] 1967年4月,新加坡与印尼完全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46]
新加坡开始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
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并在加冷、
大巴窑等地建立
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
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
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1949~1965年,新加坡总人口增长较快,
人口增长率在28‰~48.8‰间,总人口从1950年的102.2万人增加到1965年的188万人。
[47]
1966~1986年,总人口
增长幅度明显趋缓,人口增长率在13‰~23‰之间,1966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实行抑制
生育政策。
[47]
为了以
国家认同取代
种族认同,新加坡政府延续殖民地时代偏重英文的政策,大力发展英文教育,加强英语在政府、商业、资讯、社会等各方面的运用。
[48]
政府重视英文的政策迫使家长纷纷为孩子选择英校,最终导致华校解体。华文两大报《
星洲日报》《
南洋商报》于1983年强制合并。
[49]
1987年,政府实施统一源流的教学,推行以英文为教育
媒介语、母语为
第二语言的双语
教育政策,并且让唯一的中文大学-
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为
新加坡国立大学。
[50]
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开始推行
讲华语运动,80年代设立中学儒学课程,90年代宣布新的华文教育政策。
[51]
现代新加坡(7张)
亚太和区域社会经贸格局的改变,促使新加坡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对其
文化政策进行调整,改以
多元文化政策以取代建国前期推行的抑制种族文化政策,鼓励各民族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52]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加坡开始着手进行
税制结构的调整,试图降低
所得税的税率,进行了一系列的
税制改革,大幅度调整了政府的
税收结构。1982年开征外国劳工税,1994年4月1日开征货物与劳务税。
[53]
新加坡充分发挥
马六甲海峡的
地缘优势,成为世界最大的炼油中心和
石油交易市场之一。
[54]
新加坡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及
利益多元化倾向使
非政府组织大量涌现,如新加坡自然协会、
妇女行动和研究联合会 、伊斯兰教专业人士联合会等。
[55]
为达到族群融合的目的,1989年3月,新加坡政府出台了族群融合政策
[56]
。
[57]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
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得到很大的扩展;
[58]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政策手段大力推进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59]
。
[60]
新加坡政府为弥补因
低生育率而导致的
人口数量不足、平衡种族结构和发展高新产业,采取大规模引进高素质移民的国策。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不断提出吸引优质劳动力的计划。1977年,新加坡推出国外人才居住计划。1990年10月3日,中新建交后,中国人始大规模涌入新加坡。
[29]
1990年11月28日,
吴作栋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
[2]
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举行第一次民选
总统选举,
[61]
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选总统,纳丹于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
[2]
2004年8月,
李显龙接替吴作栋出任总理,并于2006年5月、2011年5月和2015年9月三度连任。
[1]
- 参考资料
-
-
1
新加坡国家概况
.中国外交部[引用日期2018-05-17]
-
2
新加坡历史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8-05-17]
-
3
《诸蕃志》: “其国在海中,扼诸番舟车往来之咽喉… … 若番舶过不入, 即出船合战, 期以必成, 故国之舟轴揍焉。”
-
4
《诸蕃志》: “ 三佛齐间于真腊、阁婆之间, 管州十有五。… … 蓬丰、登牙侬、凌牙斯加、吉兰丹、佛罗安、日罗安、潜迈、拔沓、单马令、加罗林、巴林冯、新施、监蓖、兰无里、细兰皆其属国也” 。
-
5
新加坡拉二世王统治时, 元朝人汪大渊正在新加坡亲眼看到逞罗海军“ 七十余舰来侵单(淡) 马锡, 攻打城池, 一月不下, 闭关而守, 不敢与争” 。幸而中国派往爪哇的使臣途经于此, “ 逞人闻之乃遁” 。
-
6
潘黎明.新、马古史勾勒:《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1) :30-35
-
7
D.K.巴西特,苏芸若,施雪琴.欧洲势力对马来半岛的影响(1511--1786年):《南洋资料译丛》 ,2013 (2):22-34
-
8
(英) 康斯坦丝·玛丽·藤布尔斯. 新加坡史[M]. 欧阳敏,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33:莱佛士向新加坡商人保证:“任何出于政治上和经济上获利的考虑都不能动摇这些广泛的自由主义原则……新加坡将长期、永久是个自由港,不会冒险阻碍自身未来兴旺发展的危险对贸易或工业征税。”
-
9
聂德宁.中国与新加坡的早期贸易往来:《近代史研究》,1997 (1) :83-98
-
10
约翰. F. 卡迪著、姚楠等译: 《东南亚的历史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1页:在每年由中国帆船输往新加坡的大量货物中,包括14万枚西班牙银元,这是新加坡开埠初期使用了几十年的主要通货之一。
-
11
Wan lin - ken: " The Trade of Sin gapore,1819—1869", Jour nal of Malayan B 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 y, Vol. Ⅲ, Part.4,1960, p.106. (黄麟根:《新加坡的贸易, 1819— 1869 年》, 《皇家亚洲学会马来分会会刊》第33卷第4部分, 1960年,第106页):1835年,新加坡的对外贸易总额已达1344236元,其中,中国帆船与新加坡的贩运贸易额为635415元,几乎占当年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
-
12
李勇.族谱与新加坡“福建人”方言族群移民史研究:《世界民族》,2010 (1):53-60
-
13
宋旺相: 《新加坡华人百年史》,新加坡: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1993年,第18~19页。
-
14
(英) 康斯坦丝·玛丽·藤布尔斯. 新加坡史[M]. 欧阳敏,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20:莱佛士在新加坡待的时间不长,但从一开始就对新加坡作了规划:各个社区分开聚居,分别由各自的头人管理。
-
15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Singapore, Singapore: Longman Singapore Publisher Limited,1984pp157-161.
-
16
吴凤斌. 东南亚华侨通史[M] .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54-72
-
17
李京桦.新加坡族群关系演变(1819—1965年):《贵州民族研究》, 2016 (12):23-29
-
18
1942年2月18日至25日,为报复星华义勇军和先前支持中国抗日的华人,日军开展了以“大检证”为名的肃清行动,日军当局在多个地方设立“检证中心”,他们的计划是甄别所有介於18至50岁的华裔男性,将所有的“反日分子”铲除,最后日军抓走约二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樟宜、榜鹅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
-
19
李光耀. 李光耀回忆录[N]. 新加坡:新加坡联合早报,1998.155:日本人实行恐怖统治,逼使人人彼此监视,家家相互告密,使人们对邻居都不敢信任。为了防范一个共同战线的形成,日本人煽动各社团之间的潜在猜忌,挑拨民族的相互敌对,对待中国人更是残酷无比。
-
20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新加坡简史》编写组: 《新加坡简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34页。
-
21
(台湾)陈烈甫:《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313页。
-
22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新加坡简史》编写组: 《新加坡简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36页。
-
23
H .F .Pearson :《Singapore:A Popular hi story (1819 -1960)》, 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Ltd ., Singapore, 1961 , P146 :日军统治“对新加坡经济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所有的食物, 尤其是大米, 都依靠进口。……那儿没有贸易、没有利润、没有大米” 、“比饥饿更甚的是压迫。日本人用恐怖手段进行统治, 让人民互相检证, 导致家庭与家庭互相举证, 直到没有人能够相信自己的邻居”。
-
24
C·M·特恩布尔:《新加坡史:1879 -1975》, 新加坡, 1985年版, 第190 -194页:“日军占领新加坡后, 对新加坡人犯下了灭绝种族的大屠杀的罪行”。
-
25
1946年1月,英国颁布“马来亚新政制”白皮书,规定将马来各邦与槟榔屿、马六甲合并为“马来亚联邦”,新加坡成为英国单独的殖民。
-
26
《Singapore :An Illust rated History (1941 -1984)》, 新加坡文化部资料组编, 1984年版, 第53页:宗主国英国对日军残暴的军事统治无能为力, 使其在新加坡人民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经历了战争和三年半的日据时期, 新加坡人不再认为英国是不可战胜的, 新加坡人不会再象战前一样对英国的统治默默臣服。
-
27
苏瑞福著,薛学了、王艳等译,庄国土、薛学了审校:《新加坡人口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9~30页:虽然缺少从中国来的移民,但新加坡大量接受从马来西亚来的华人移民,以保持种族比例的稳定。到1990年,新加坡华族人口为2252700人,仍约占3016400总人口的74.7%。
-
28
Saw Swee-Hock,The Population of Singapore,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7,中译本: 苏瑞福著,薛学了、王艳等译,庄国土、薛学了审校《新加坡人口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9页:到1980年,出生于中国的华人大多是1949年以前就定居新加坡的,仅占所有国外出生人口总数的35.9%,占新加坡总人口的7.8%。
-
29
谢美华.近20年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及其数量估算:《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 (3):52-59
-
30
沈燕清.英国在马来西亚联邦建立及分裂中的角色分析:《东南亚南亚研究》 ,2005 (2):46-51
-
31
胡若雨.试论民族主义与新加坡的政治发展:《世界民族》 ,2013 (2) :17-24
-
32
刘少华.新加坡对华政策的演变:《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 25 (3):59-63
-
33
[日] 亚洲研究所调查资料《新加坡宣告独立的经济背景》, 《南海问题资料译丛》, 1965年2期, 第94-96 页:1960年新加坡和印尼的贸易总额为11.20亿马元, 1961年是10.23亿马元, 1962年是10.97亿马元, 1963年1-9月(10-12月贸易中断)为8.81亿马元, 断交后贸易额几乎为零。
-
34
[苏联] H·A·西莫尼亚:《是“ 大马来西亚” 还是英国的新殖民主义?》, 《南洋问题资料译丛》, 1963年第4 期、第104页:1961年11月提交的新马合并建议的白皮书规定, 新加坡公民在合并后仍保留其新加坡的公民身份, 但同时也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属民而不是公民。而沙捞越、北婆罗洲和文莱的公民则自动成为新联邦的公民。此外, 白皮书还规定, 在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后, 新加坡只占有议会159个席位中的15个下议院席位和2个上议院席位, 而不是根据其人口比例分配席位。同时, 新加坡在联邦政府中将没有代表席位, 即新加坡在联邦政府中没有发言权, 而联邦政府却能掌管新加坡的对外关系、国防和内部治安, 联邦政府可以在新加坡镇压任何不利自己的进步运动。
-
35
当天,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诞辰纪念日的游行演变成了种族暴动。马来人在维护民族与宗教利益的口号下,向华人宣泄了长期的不满与怒火,导致整个新加坡陷入了恐怖的混乱之中。由于军警(基本都是马来人)的偏袒,伤亡者多是华人,后来在华人帮会的反击下,伤亡者则大部分为马来人。22人在这次的暴动中死亡,461人受伤,这是新加坡历史上第一次种族主义暴乱。
-
36
〔新加坡〕刘玉玲: 《黑色的穆罕默德诞辰-1964年新加坡种族暴动》,载《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1期第72页:是“新马两地的政治斗争、马来种族主义极端分子的煽动和印尼的破坏行动”,“印尼政府的挑拨和破坏,加剧了新加坡华巫族群间的猜疑, 使两族的关系在国内外政治势力的夹攻下加速恶化”。
-
37
当天晚上,一名华人在东海岸被两名马来人以石头击伤。10分钟后,另一名华人也在同两名马来人一起下巴士时被两人攻击。政府不得不援引公共安全法令,宣布新加坡为“危险区”。共有13人在这次事件中身亡,105人受伤。
-
38
张锡镇: 《当代东南亚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4—149 页; 陈鸿瑜: 《新加坡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 97-116页。
-
39
〔英〕亚历克斯·乔西: 《李光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50页:李光耀在新马分离当天就发表宣言说: “我……代表新加坡政府和人民宣布并声明: 从今天,本年8月的第9日起,新加坡将永远是一个建立在自由与正义的基础上的民主、独立的主权国家,并在一个更公正、更平等的社会里,永恒地谋求人民的安宁和幸福。”
-
40
马志刚.新加坡道路及发展模式[M].北京: 时事出版社,1996∶426:新加坡独立建国后存在着严重的“屋荒”问题,据有关学者统计,新加坡市区有84%的家庭住在店铺和简陋的木屋区,其中40%的人住在贫民窟和窝棚内,只有9%的居民有自己较为稳定的住房。
-
41
Diang K. Mauzy and R. S. M ilne. Sing apo re Politics Under t he Peo ple. s Act ion Par ty [M] . Londo n: Ror tledge Publishing Press, 2002.102:1962年, 新加坡政府社会福利部的调查结果表明, 新加坡73%的家庭居住条件在贫困线以下。:
-
42
张利国,郭立强.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的历史演进及启示:《理论导刊》 ,2017 , 21 (3) :108-112
-
43
Clark D. Neher, Ross Marlay, Democra cy and Developmen t in Southeast Asia: The Wind s of Ch ange,Wes tview Pres s, 1995, p. 131:独立后的新加坡曾一度“被含有敌意的邻国包围”。
-
44
董立彬.新加坡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分析:《河北师范大学》,2007
-
45
刘少华.论新加坡对马来西亚的外交政策:《世界历史》 ,2001 (2):50-55
-
46
刘少华.新加坡对印尼的外交政策:《当代亚太》 ,2001 (5):50-56
-
47
张莹莹.新加坡人口变动及其成因分析:《人口与经济》 ,2013 (3):35-42
-
48
李志东.新加坡国家认同研究(1965-2000)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76:新加坡政府有意提高英语在国内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官方场合使用英语、高等教育采用英语授课等。
-
49
金进.华校情结、代际区隔与国族意识-对新加坡华人国族意识建构历史的文学考察(1965-2015):《外国文学研究》,2017 (3) :165-175
-
50
古鸿廷.新加坡南洋大学的改革与关闭:《南洋问题研究》,2003 (1):1-30
-
51
曾玲.调整与转型:当代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变迁:《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 27 (1):106-114
-
52
杨荣文. 献词载华人 华语 华文[C] . 新加坡推广华语理事会、新闻艺术部, 2000.4-5
-
53
杨苏苋.避税地国家或地区税制结构特点分析-基于新加坡与香港税制结构比较的视角:《现代商贸工业》 ,2017 (11):119-121
-
54
刘志伟.新加坡社会治理经验与启示:《行政管理改革》,2013 (8) :66-70
-
55
赖静萍.新加坡的威权政治及其历史走向-基于政治生态系统的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3):18-23
-
56
该政策对各族群的组屋和邻里区的配额严格限制。该政策适用范围包括新组屋、转售组屋、置换组屋和DBSS( 私人开发商设计、兴建和销售计划) 组屋的购买。
-
57
夏玉清.试论新加坡组屋政策与国家认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 38 (4):152-156
-
58
Gopinathan S.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In J. Tan,S. Gopinathan and H. Kam (eds) Education in Singapore[C].Singapore: Prentice Hall,1997:36-38:20世纪80、9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将关注的重心转向“职业技术培训的人力资源”,由此加大了对中学后教育机构-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的投资。
-
59
黄建如.新加坡高等教育大众化评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1(2):106-110:在1985年~1995年,新加坡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由39913人增加到73939人,增长率为185.25%,基本上达到了吸收20%的适龄青年进入大学,40%进入工学院的目标。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已由此步入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时期。
-
60
吕杰昕,李军.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世界教育信息》 ,2009 (9):72-75
-
61
赵虎吉,毛翔.新加坡:托管式民主之路:《理论视野》 ,2012 (12):40-42
-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