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联系我们POSTTIME:2023-08-11 作者:佚名 点击量:
我是Roger,马上出发去以色列,写了一篇文章介绍特拉维夫-雅法。特拉维夫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从千年雅法到百年特拉维夫,是一段犹太人的心酸建城史。
这是明眸以色列壮游的第17篇壮游功课
介绍特拉维夫 - 雅法的历史
除了耶路撒冷旧城的雅法门,向西北50多公里,就到了特拉维夫-雅法。这里是地中海东边的尽头,神秘东方的开始。
这座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地中海,阳光,和耀眼的白房子,像是蓝色大海上一颗璀璨的白色明珠。
特拉维夫市里的都会区是什么样的呢?海边的摩天大楼,酒吧街,棕榈树,林荫道,商业街,精品店,整齐划一的住宅区,充斥着整座城市的令人头疼的单行道……
特拉维夫白城一角
这里还有雅法老城。港口,渔船,斑驳的古老砖墙,悠长的狭窄小巷,高耸的教堂钟塔,露天咖啡馆,橙子,超大的葡萄,海鲜餐厅,跳蚤市场……
雅法港
特拉维夫-雅法或许不像耶路撒冷城那样蕴藏着人类信仰文明的完整演进,但是有着已经几千岁的雅法港在,这里并不缺历史的厚重和迷人。
在雅法老城上建立起的两千多年来第一座讲希伯来语、以犹太居民为主的、真正的犹太城市——特拉维夫,这座活跃又现代的中东不夜城也已经站在以色列甚至整个中东地区经济与科技的巅峰。
这座历史悠久的摩登城市——特拉维夫·雅法,从何而来?
源头:千年雅法
雅法老城
在20世纪之前的几千年里,还没有特拉维夫,只有雅法。
说起雅法,那历史可就长了。我们无法知道雅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至少将近四千年前就已经有关于雅法的文字记载了。
雅法是通过海路前往耶路撒冷的第一站,不管是朝圣,还是贸易,这里是进入神圣腹地的必经之路。
就像大部分古老的中东城镇一样,雅法靠着贸易聚集往来的人们,是一座繁忙的港口城市,甚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
油画:雅法城中的市场
从青铜时代开始,雅法因其天然的港湾地形而被人类所用。在公元前15世纪的古埃及书信中就有提到雅法被图特摩斯三世征服。古埃及统治雅法一直到大约公元前9世纪。
图特摩斯三世打下的江山,右上橙色区域覆盖了雅法
圣经里多次提到的约帕,就是今天的雅法。约帕是腓尼基语,原意是美丽,圣经的约拿书中提到,公元前8世纪,先知约拿不愿遵从神旨前往尼尼微,从约帕搭船逃往相反的方向,为了躲避风浪藏身鱼腹三天三夜。
约拿藏身鱼腹
到了古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时代,约帕成为耶路撒冷向外通商的门户。从黎巴嫩海运而来、用以建造所罗门圣殿(第一圣殿)的香柏木,正是在约帕古港上岸后运往耶路撒冷。
所罗门圣殿(犹太第一圣殿)
公元前10世纪建城的所罗门圣殿(第一圣殿),在公元前 6 世纪被巴比伦人烧毁。公元前 6 世纪是以斯拉的时代,所罗巴伯重修第二圣殿所用的香柏木还是由约帕入境 —— 约帕,也就是雅法的地位在这几世纪来从未被撼动。
所罗巴伯重修的第二圣殿
如果说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心灵,那么雅法港大概就是这扇心灵的窗户——以色列的眼睛。
进程:从千年雅法到百年特拉维夫
在特拉维夫之前,雅法这座阿拉伯人的城市里曾长期生活着一些犹太人,主要是西班牙裔犹太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锡安主义)运动开始,从流亡海外的犹太人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返回巴勒斯坦之后,大多数犹太人都生活在拥挤脏乱的雅法老城里。
你去看看现在特拉维夫-雅法市的地图,会发现他们是紧紧挨在一起的两个城市,一座摩登城市,和一座小一点的地中海老城。
今日的特拉维夫-雅法
但是如果你去看一个世纪前或是更早的地图,会发现稠密的人口都挤在雅法城的中心区域内,特拉维夫还不存在。
20世纪前的特拉维夫-雅法
整个19世纪,雅法的人口从1806年的2,500人增长到1886年的17,000人。城内已经无法容纳新增加的人口,于是在1870年代拆除了城墙,在城外兴建规模更大的新市区。 作为雅法的延伸 ,这些犹太街区各自独立发展,虽没有预先规划,却还与老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图中是挨着雅法老城东北侧形成的犹太聚居区
图左侧露出来的是雅法老城的边缘
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的特拉维夫,最初就是雅法城外的众多犹太居民区之一。当时,一批犹太裔人士不愿居住雅法市内昂贵的阿拉伯社区,而在雅法的北郊,现在特拉维夫南部的Neve Shalom和Neve Tzedek兴建住宅。
1908年,Ahuzat Bayit住宅营造协会在雅法北面购买土地。
1909年4月11日,建造新城的工程正式开始。
1910年,正式确定新城的名称为特拉维夫(Tel Aviv)。
“特拉”(Tel)令人想起过去的积累,在阿拉伯语中,“特拉”(Tel)意为山丘或者小沙丘,19世纪末的考古学家也用它来定义那些居住区废弃后形成的残垣断壁。 “维夫”(Aviv)在希伯来语中意为春天,也意味着新生。在1902年,以色列复国主义之父赫茨尔出版《新故土》,这本书希伯来语译本的译者索科洛夫将“新故土”意译为“迎来新生的废墟”——“特拉维夫”(Tel Aviv),这个比喻最终被选为一座新犹太城的名字。
这个新城特拉维夫此时仅仅被确定为雅法的一个郊区、卧城、通勤雅法上班的工人的居住区。
在1921年5月的雅法骚乱中,有数十名犹太裔人士被阿拉伯裔暴民杀死。此后不久,雅法的数千名犹太人搬迁到北面的特拉维夫,形成了新的中央商务区。
1923年的罗斯柴尔德大街施工现场,特拉维夫
2014年罗斯柴尔德大街正在施工的高楼,特拉维夫
住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享受着大量返回故乡的犹太知识分子、工程师为当地带来的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却依然容不下这些犹太人的存在。
特拉维夫的总体规划
由帕特里克·格迪斯在1925年计划,奠定了特拉维夫的雏形
随着犹太复国主义的兴盛,越来越多的海外犹太移民源源不断的涌入以色列。特拉维夫毗邻雅法港,又是第一座犹太人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犹太移民,不断增加的人口促进了特拉维夫的蓬勃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以色列的经济文化中心,并将这一地位保持至今。
向雅法港进发的犹太移民渡船,20世纪初
1936-1939年发生了阿拉伯裔暴动,阿拉伯人反对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因此在1938年,特拉维夫兴建了自己的港口,用船来接收新的犹太移民。这时,特拉维夫的规模已经超过了雅法。
特拉维夫港
1947年,根据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应分别建立一个犹太裔国家和一个阿拉伯裔国家。 拥有23万人口的特拉维夫成为犹太国的一部分,而拥有10万人口的雅法(其中有3万犹太裔)被划为阿拉伯裔国家的一块飞地。
这一计划遭到阿拉伯人的抵制,于是暴力活动迅速升级,1948年4月,犹太裔开始了对雅法的进攻,许多阿拉伯裔通过海路逃离雅法,到5月14日雅法被攻陷时,该城原有的7万名阿拉伯裔居民中只有4,100人还留在那里。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在特拉维夫宣布独立。在以色列宣布独立仅仅几小时后,便受到了来自五个国家的入侵。阿拉伯人封锁耶路撒冷长达8个月之久(1948年5月到12月),因此特拉维夫随即充当了以色列的临时首都。
当以色列在1949年12月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时,由于国际上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有所争议,大部分大使馆尚留在特拉维夫。
1980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478号决议,不承认以色列单方面宣称的耶路撒冷是其“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已经迁往耶路撒冷的大使馆又纷纷迁回特拉维夫。
1949年4月,特拉维夫和雅法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简称特拉维夫,周边一些在战争中人口减少的村庄也被并入该市。这时,特拉维夫的面积扩展到 42 平方公里。
就在这几十年里,一个崭新的特拉维夫在雅法的北面拔地而起。
1899年的雅法港,特拉维夫市还没有出现
今日雅法港,远处的高楼是特拉维夫
创造:特拉维夫的两种建筑
说起特拉维夫上个世纪的建城故事,就不得不提著名的特拉维夫白城。
这座地中海岸荒漠中的白得耀眼的新城市,是如何建立的?
包豪斯——特拉维夫白城
20世纪30年代的大规模复国移民运动彻底改变了特拉维夫。第五次大规模犹太移民潮把德国人、奥地利人、捷克人带到了特拉维夫城,其中大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家庭富裕,尤其是来自德国的犹太人还带来了巨额资金,他们是经验丰富的建设者和挑剔的私营投资家。
这些新犹太移民中,有很多毕业于巴黎、布鲁塞尔、维也纳、华沙、柏林、布达佩斯等地的知名艺术院校的建筑师,其中19人曾在德国的国立包豪斯学校学习,他们给特拉维夫带回了包豪斯建筑,建造了举世唯一的白城。
尽管包豪斯学校存在的时间不长,却给20世纪的全球现代建筑运动带来了重大影响。如今还时兴的一些概念,如几何形式、基本功能、简洁等,都是从这所德国艺术设计学校传播出来的。
特拉维夫白城拥有大约2,500座包豪斯学派建筑(或称国际风格建筑),形成大片白色外墙的景观,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这些建筑主要建于1930到1950年代,是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到达的最远地点,这个运动的主旨是以不对称的布局和有规律的反复来取代古典建筑的对称,还要避免使用任何没用用途的装饰。
现代主义风格、多功能、简洁而没有装饰的建筑相当适合一座年轻而发展迅速的城市。国际风格建筑在建筑师的不断争论下在以色列得以大量出现。特拉维夫的建立者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结合了现代主义运动的主旨和文化的综合,以及气候、科学技术和生产方法等因素。
遍布特拉维夫的白色包豪斯建筑
这些国际风格建筑大多2到4层楼高,占地面积不大并涂有浅色的灰泥。这些建筑大多是住宅,也有一些有公共用途。许多这种风格的建筑可以在特拉维夫市北面的区域找到。现代主义建筑和先锋的城市规划一起在特拉维夫组成了被称作为白城的区域。
参观白城主要有三条路线,分别为
A: 迪岑哥夫(Dizengoff)- 白城核心;
B: 罗特希德(Rothschild);
C: 比亚利科(Bialik),
这三条路线分别经过不同的白城著名建筑
白城为何是白色的?
白城建立时,正是犹太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刻,犹太复国蓄势待发。选择用白色混凝土建造房屋,是参考地中海别墅的石灰白,这个白色,更多的是指光芒,在阳光下闪耀的白房屋让雅法老城黯然失色,象征着犹太人将使毫无生机的巴勒斯坦土地重振雄威。
包豪斯博物馆,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的气候使建筑师在设计时需要优先考虑天气炎热的问题。现代建筑运动所倡导的立柱、法式阳台和栏杆等手法正好有利于海风吹拂。但是,带形长窗这一法国元素并不舒适、也不常见,它在特拉维夫演变成遮荫长廊,有时还随着外墙的形状迂回环绕。 此外,为了使每间房间都有良好朝向,按照卫生学的设计原则,在立方体的基本造型之外还会有嵌入式阳台,使南向房间少受阳光直射。
特拉维夫白城中的一座代表性建筑:71 Rothschild Boulevard
特拉维夫成为了“新犹太人”的现代建筑试验场,也是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创建新生活理想的一部分。
一座现代主义公寓,特拉维夫白城
特拉维夫还采用了花园城市的规划,设计了许多宽阔的林荫大道,与包豪斯建筑风格相当和谐。
Rabinsky House,特拉维夫白城
另一种建筑:摩登特拉维夫
由于特拉维夫的地价高得如同天文数字,又要应付大批涌入以色列的移民的需要,近来,特拉维夫又成为一个现代摩天大楼的集中地。该市具有国际意义的摩天楼有沙龙梅尔塔楼、阿兹里利中心和YOO塔楼。
阿兹里利中心,特拉维夫
说到摩登与现代,特拉维夫给人的感觉并不像一些石油国家城市那样,遍地是都会和繁华。人文科技的领先让以色列在六十多年间出色地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形成了大规模的高科技领域和发达的农业。
硅溪(Silicon Wadi)是以色列海岸平原的一个区域,高度集中了高科技产业,类似于美国加州的硅谷,其重要性也仅次于前者。特拉维夫是硅溪地区的心脏。
硅溪地区覆盖了以色列的大部分高技术产业,尤其以特拉维夫周围地区最为集中,包括赖阿南纳、佩塔提克瓦、海尔兹利亚、内坦亚、里雄莱锡安以及雷霍沃特的科学城。此外,高技术集群也分布在海法和凯撒利亚。最近,高科技机构已经进入耶路撒冷,以及约克尼穆。
这里的“现代”,不仅表现在科技的领先,还有对人文的注重。
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博物馆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其中许多位于特拉维夫。
这些博物馆大部分收藏着一些古老的文物,艺术品。不过我想说的是一所十分有趣的博物馆,在上世纪末建成时曾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博物馆之一——犹太人流散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位于特拉维夫大学校园的一角,收藏关于犹太人繁荣的历史以及犹太人大流散时期所受迫害的历史文献与艺术品。这是一所十分独特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博物馆,它为犹太参观者提供了搜寻自己家族史的可能。它建有自己的数据库,可以从中查找自己的犹太家谱、自己名字的起源,以及自己所在社团的历史。
如果你好奇为何犹太民族离开家园两千年,却依然可以在几十年间有数十上百万的犹太人返回故土,如此的团结凝聚,其原因从这所博物馆就可见一斑。
流散博物馆,特拉维夫
结语:祈祷在耶路撒冷,游乐在特拉维夫
如果你即将要去特拉维夫,我希望你不要把这里想象成一个严肃又保守的中东民族地带。
令人肃然起敬的耶路撒冷是中东甚至全世界的宗教中心,而50公里外的特拉维夫则是一个民风开放的沿海城市,正所谓“祈祷在耶路撒冷,游乐在特拉维夫”。 拥有着长达14公里海岸线的特拉维夫,集地中海风情与文化多元性于一身。在大多数人以为是沙丘和炎热干旱的中东腹地,却拥有着三亚的风光、热带的风情、和纽约的先锋与多元。
雅法老城或许更像一个典型的地中海风情小镇。古老的砖墙映着大海,往来的渔船热闹繁忙,但你总是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安静角落、悠长小巷。
紧挨雅法老城的特拉维夫已经是以色列最大的都会区。这座不眠之城以拥有在中东地区异常开放和繁荣的夜生活而著称,海滨的步行道拥有无数的夜总会和酒吧。
在特拉维夫-雅法,你可以回望历史,走进现代,在这一古一今的对比中,找到犹太人的建设新家园的足迹。 ◎
《特拉维夫百年建城史:1908-2008年》,[法]Catherine Weill-Rochant
夏日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的海岸线
从雅法老城远眺
有着蓝色塔顶的是雅法港口的老灯塔,后来被改造成为清真寺宣礼塔
雅法老城街道
特拉维夫海滩夜晚
2018年2月在特拉维夫旅行,加几张我拍的照片。
微信公众号:“明眸壮游” 、 “穷罗杰年鉴”
一 / 碧海蓝天,漫长沙滩以及美好的肉体
我眨了眨睁圆的双眼,擦了擦嘴角快流下来的口水,兀自说道:“以色列人活得真是自在安逸!”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特拉维夫海滩胜景时,由衷发出的感概。
受到国内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在我的想象中,以色列人的生活日常不免和防空警报、防空掩体、防毒面具及自杀性爆炸脱不开关系,笼罩在战争和恐怖袭击的愁云惨雾中。
当车子开过特拉维夫的滨海公路,我扒着车窗,看见碧海蓝天背景中,一大群人正在漫长的金色沙滩上晒太阳、游泳、冲浪、散步、慢跑、遛狗、做瑜伽、打木板球、打沙滩排球,在一个晴朗的午后,享受着“度假式”的悠闲生活。
这一幕,犹如一道艳光照亮了沉闷的车厢,随之,我的惊叹与艳羡之情喷薄而出,头脑中对以色列的印象已被悄然改写。
双眼自动屏蔽掉身材走形、皮肤松弛的大妈大叔,还能地瞄到众多美女帅哥,他们身着清凉泳装,犹如一团团彩云般聚集,在明媚的阳光下戏水玩沙,挥洒着青春以及青春赐予的性感。
犹太人黑头发、黑眼睛,面孔融合了西方人的立体,再加上凹凸有致的曼妙曲线,轮廓清晰的健美肌肉,这实景泳装秀就如同丰盛的视觉自助餐,让我不知该从哪儿开始着眼。
被湿润海风吹过的空气中,似乎都有阵阵火辣而香软的味道在飘动,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看见这番可餐的秀色,积郁在我胸中的枯燥感与烦闷感如同雾霾被春风一扫而空。我瞬时神经兴奋,疲惫感骤降。
特拉维夫离拉姆安拉不远,两地之间道路通畅,开车一个小时左右就能抵达。
到约旦河西岸常驻半年多之后,我终于鼓起勇气自己开车去特拉维夫度周末,去那里寻找久违的快乐。
本是件简单轻松的事,实现它却需要像“飞跃疯人院”似的突破层层常驻管理的束缚,并克服自身的懦弱与恐惧。
与其说是去特拉维夫,不如说逃向特拉维夫,来到充满生活气息的人间,这种短暂的、间隔的调节支撑着我在压抑的生活中熬过一天又一天。
特拉维夫位于地中海之畔,是座由南向北沿海而建的狭长状的城市。
特拉维夫气候好,一年从头到尾,365天中有300天都是晴天——碧空如洗,白云漂浮,阳光乱好,夏天似乎永远不落幕,气温只是在火热与温暖之间切换。
街头红艳似火的凤凰花一年年开了又谢,葱郁的树木向来绿意不减。
地中海的阳光,一听这名头就觉出明艳与灿烂。我太需要这样的阳光晒一晒我在西岸的半地下室里快憋得发霉的身躯。我太需要这样的人阳光再次灼烧我那快要腐烂的梦想。
全年都有好天气,这还不够。蓝色大海和金色沙滩毫无疑问是特拉维夫最吸引人的地方。
站在海边,双脚埋进被太阳晒得温热的细沙。海浪起落,冲上沙滩,化作白色泡沫,又转瞬消逝。一些浪头会涌得很高,把我的双脚打湿。我爱这个游戏。
望着天边的海平面,听着潮涨潮落的声音,大海给我带来的安慰一如既往,让我感到放松与愉悦。生命也许真是起源于海洋,不然,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大海、赞美大海呢?
特拉维夫的沿海地带被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得很好。海边的绿地、长椅、凉亭、步行道、自行车专用道、停车场等设施一应俱全。
沙滩北端废弃的海港已被改造成城市商业综合体,昔日的仓库变成了餐厅、商铺、咖啡厅和农贸市场,每逢节假日人来人往,热闹有生气,昔日的码头变成了木地板的小广场,少年们带着头盔在此滑滑板、骑自行车。
漫长的海岸线不仅是富含商机的黄金地带,更是这座城市中最能汇聚人气的公共空间。
评价一座城市建设是否人性化,环境是否宜居,我会看它的公共空间。有了良好而充足的公共空间,大城市才不再只是钢筋水泥的冰冷丛林,而会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城市居民也不再是一个个寄居在单元格中的孤立个体,步履匆匆,关系淡漠,而是能够聚在一个公共场所中交流、互动,共同参与休闲与文化活动。
和那些大广场、大雕塑、大喷泉、大楼堂等政绩和形象工程不同,特拉维夫海边的建筑与设施一律半新不旧,没法和宏伟、壮观、大气、奢华等词语联系到一起,却又显得很实用而到位,离政绩很远,而离人们的生活很近。
海边当然还有很多小酒吧和小餐厅,室内的或露天的,上座率高,人气旺,点一瓶啤酒,就可以在沙滩的躺椅上躺一个下午。
很多不愿花钱消费的人,自带酒水干粮,在沙滩上铺一块席子,或坐或躺,很是惬意。
沙滩上的人或是三五成群朋友小聚,或是两人结伴情侣对望,再或是一人独处怡然自得,晒着日光浴,听着海浪声,吹着习习海风,聊天、看书、听音乐、喝酒、抽水烟,皆是放松身心,享受人生。
待到夕阳缓缓坠入海中,愉快放松的一天就这样度过。
在海边玩耍,静动两相宜,有的人躺着晒太阳,也有的人在运动——游泳、慢跑、冲浪、飞盘、沙滩排球,还有以色列独特的木板球——Matkot,玩法就是两人用比乒乓球拍子大两倍的木板,把一只比乒乓球大两倍的球隔空拍来拍去,不使球落地,就像是扔飞盘,不是为了对抗与竞争,而是考验相互配合的休闲运动。
在特拉维夫人的世界中,去海边玩不是度假,只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部分。
看着特拉维夫人在面临外敌威胁的状况下,仍然安逸地在海边享受生活。我不由想到:很多中国人实在活得太累太匆忙了。一天又一天,无法放慢脚步,活得放松舒展一些。
当生活只剩下生存,不再有冲动,不再有闯劲,只是在麻木的、小心谨慎的重复既有的轨迹。
二 / 海边白城——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
除了大海和沙滩,特拉维夫最吸引我的还有包豪斯建筑。
建筑,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终极形式。对于我这么一个中学学理科,一度钟爱几何,结果大学误入歧途学了阿拉伯语的人,建筑仍是一个不褪色的梦境,会猛然把我吸进去,让我醉心不已。
沿着特拉维夫海边,一排半新不旧、没多少时髦感和新奇感的酒店拔地而起。特拉维夫人并不欣赏这些建筑,埋怨它们挡住了视野与海风。
说实话,特拉维夫高楼不多,少了点儿国际性大都会的大气,目前最高建筑应该是Azriel Center——由横截面分别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三栋大厦组成的建筑群,很有特色,但在我看来,Azriel Center远不如那些四五层楼高的、已显得陈旧的包豪斯建筑有魅力。
举着Lonely Planet,凝望着特拉维夫地图,我的目光聚焦在一个地名之上——罗斯柴尔德大街,对,就是以创建世界金融王国的犹太家族名来命名的大街。那里是特拉维夫包豪斯建筑最集中、修护最完好的街区。
包豪斯(Bauhaus),我为这个词语着迷。它与高端大气无关,而意味着简洁、实用的现代风格。
包豪斯起初是一所位于德国魏玛的工艺设计学校,创建于1919年,1933年被德国纳粹强迫关闭,存在时间仅短短14年,但其倡导的设计风格在现代设计史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地位举足轻重。
包豪斯将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抛弃了复杂而无用的装饰,转而注重实用。
可以说,这种设计风格中带有一种“消除阶级,现实平等”的社会主义理想。包豪斯学校的创始人也相信,包豪斯可以塑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及民主的德国社会。
封建时代,穷苦人栖身于简陋的茅屋,王公贵族居住在华美的宫殿,住房不同,吃穿用度也一样差异巨大,前者粗衣粝食,后者锦衣玉食。
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更加平等,人们开始考虑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物与工业产品,让社会大众都消费得起,从而“消除阶级差异、实现人人平等”。包豪斯设计的价值便体现在其中。
特拉维夫的包豪斯建筑外形像是方盒子,平屋顶,外墙是白色或米色的,有贯通的长窗子及弧形拐角的狭长阳台。
与哥特式、巴洛克等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相比,包豪斯建筑摒弃了一切奢华繁复、没有用途的装饰,最大限度地体现着简洁、实用等现代特色,没有令人眼花缭乱、啧啧称奇的精美,却体现着对平等与理性的追求。
特拉维夫的包豪斯建筑大多兴建于1930年至1940年之间。当年,为逃避纳粹的迫害,大量欧洲犹太人涌入由英国委任统治的巴勒斯坦,也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带到了巴勒斯坦。
新移民需要大量新住房,而包豪斯建筑经济实用,工期短、成本低,非常符合移民社区的需求,也与当时社会主义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相契合。
特拉维夫共有近4000座包豪斯建筑,是世界上包豪斯建筑最多最集中的城市。这些外墙是白色或米色的建筑群组成了一座白色的城市,在地中海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亮白,所以被称为“白城”。
2003年,作为20世纪前期现代建筑运动和新兴城市规划杰出的代表和范本,“白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白城”只有7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由于海边高盐度、高湿度空气的腐蚀,再加之年久失修,不少包豪斯建筑外墙的表层剥落,斑斑驳驳。
翻新工程的进度并未赶上建筑物老去的脚步,年轻的遗产也面临着严峻的保护问题。
耶路撒冷石砌的教堂能够屹立千年,特拉维夫的包豪斯房屋青春短暂,几十年后就需要重新粉刷、修整。因为强调简洁、实用,而忽略了民族文化特色,包豪斯风格又被称为国际风格。
在有的人眼中,这些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建筑并不好看,甚至是平庸而无趣的。
什么是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但在我心中,less is more,简洁就是美。
可以说,特拉维夫是我非常喜欢的城市。
去年年底,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以色列首都是耶路撒冷”的声明在国际上造成了轩然大波。这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行为,是他还声称要把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搬迁到以色列声明的首都耶路撒冷。
此前,美国和各国大使馆或总领事馆都是设在特拉维夫的。这座城市才是国际认可的以色列第一城市。
今天的文章,就带你看看以色列的这另一座名城,是怎样的令人激赏。
以色列与周边
特拉维夫-雅法与耶路撒冷
这事传遍了约帕,
就有许多人信了主
-《圣经·使徒行传》9:42
特拉维夫的全称是“特拉维夫-雅法”(希伯来语: ?-?;英语:Tel Aviv-Yafo),实际上是由特拉维夫和雅法两个城市合并而成。
“特拉”的意思是山丘或小沙丘;“维夫”的意思则是“春天”,意味着新生;“雅法”意味着“白色闪烁”,因此特拉维夫也被称为“白城”。其全城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文化遗产名录。
以特拉维夫-雅法为核心
加上周边城市
组成了以色列国家的核心都市区
雅法古城有5000年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和港口之一,在历史中多次作为背景出现。《圣经》传说中,世界遭大洪水毁灭后,正是由诺亚的儿子雅弗在此建城。在希伯来圣经中,这里原名约帕,后来则演变成了雅法。
历史名城总是和军事占领无法脱离干系。3500 年前,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的碑文记载,法老士兵藏身瓮中攻克迦南城市雅法。18世纪末,雅法又曾遭法国拿破仑占领毁坏,20年后重建。
19世纪的雅法
而特拉维夫则是在雅法城越来越拥挤之后才出现的。
1908 年,一群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从土耳其人手中买下5公顷土地,准备兴建定居区。他们离开雅法城区嘈杂和肮脏的环境,在市郊建立了一个叫艾布扎特·巴伊特的定居点。这便是特拉维夫的前身。
正是从1909年开始,大批的犹太人陆陆续续回到“故土”,回到心中的流奶与蜜之地,建设圣城,特拉维夫突飞猛进地迅速发展起来,不久便反客为主,地位和影响很快超过了雅法老城。
特拉维夫从最初的居住点开始膨胀,其面积扩大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为1909—1920年,这一时期的城市建筑具有强烈的“希伯来爱国风格”。第二期为1921—1924年,期间由于过于快速的膨胀,新建筑被描述为“出于个人狂想的一盆浆糊” 。
在当地人口中,特拉维夫地区又称“丹部落(Gush Dan)”,是传说中亚伯拉罕的曾孙丹的领地。
1945年的雅法与特拉维夫
在雅法待不下去
就另建新城
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座城市双生共存了多年,分别演绎着不同的历史。不过以色列建国运动和生活在此的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还是让这两座城市不得不分家,并暂时走上了不同的命运。
其中,1921年是一个关键点,雅法城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发生冲突,两个街区正式独立。特拉维夫获得自治权,不再受雅法政府管辖。
以色列-巴勒斯坦的港口
集中在北部海岸以及南部的亚喀巴湾
这些关键城市对于犹太人是至关重要的
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建议雅法(当时人口为10万,包括3万犹太人)归阿拉伯人所有;特拉维夫(当时人口23万)归犹太人所有。这一划分有其道理,但是对于仇视对方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来说,却并不令人满意。双方像争夺耶路撒冷一样,对两座城市的所属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948年,以色列军队占领了雅法,城中的阿拉伯人纷纷逃亡。1950年,特拉维夫将雅法老城兼并,取名为“特拉维夫-雅法”,延用至今。
而这场战争导致的仇恨也延续至今
哪里有生命,
哪里就有希望
-《塔木德·贝拉赫特》9:1
虽说是犹太复国主义者的风水宝地,但是特拉维夫并非天然如此。
特拉维夫的建造者们用尽努力,把昔日脚下的荒沙变成今日繁忙的街道。当时的犹太人这样描述:
“他们先招募工人平整土地,之后才能建房。同胞们开始铲平沙丘、填平沟壑,从海边搬运石头来填补土方。用骆驼和驴子运输沙子,推着独轮车全速前进,镐锹挥舞作响,压路机夯实石头,人们在大石块之间铺上小石子,铺平沟沟坎坎……”
一心返回故土的以色列人从不畏惧和沙土作斗争。他们在沙地和种植园中间,发展出了一个特拉维夫。
可这并不是一次外来植入,而是在平地上创造一个全新的城市模式。
1922—1923年,有人用了18个月的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以1:1000的比例画出了当时特拉维夫各个街区的图像。这张连接了特拉维夫和雅法城市边界的总图展示了城市拓张的趋势,拉开了特拉维夫城市规划的序幕。
特拉维夫及其周边图
1923年 比例1:5000
当时,以色列移民城市规划中兴起了一种被称为“赎罪理念”的设计理念。这种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设计方式和特别的空间形式是特拉维夫的两大特点,被称为“赎罪式城市化”。来自德国、美国、俄罗斯、希腊的犹太人回到这里建立自己的街区,用新的规划方式消灭殖民色彩。
英国规划师的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被大量应用在特拉维夫的城市设计中。这种规划方式将居住社区包围于田地或花园的区域之中,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区域的比例,而非简单粗暴地划定城市中的功能区域。
魔法阵一般的理想型
这样设计的好处有二:一是给人以“时尚”的印象,二是符合特拉维夫创建者集体管理公共区域和个人产权依附于土地的原初理念。
当然还有至为关键的一点:希伯来式的田园城市是充满希望的,对那些目前还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而言,在这里享有一块土地,象征着上帝应许的实现。
特拉维夫的城市之父们宣称:
“为新犹太人创建一个新社会,使他们成为居住在合法土地上的城里人。尽管这里气候极为干旱,他们仍希望在远离欧洲的地方打造一座明亮光鲜、绿树成荫的城市,与危险的雅法老城没有任何关系。这将是一种全新的空间构想,也是未来国家梦想的实践方向。”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城市规划师们各显其能,拿出了各有千秋的方案。
不知道以色列这些集体农庄
有没有受到相似的影响
或者是殊途同归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塔木德?贝尔希特拉巴赫》2:2
特拉维夫的首张规划图出自理查德·考夫曼之手。考夫曼是“巴勒斯坦土地分开发公司”的一员,因此他的图纸展示了开发公司已经或者正在购置的地块,具有很高的商业参考价值。通过地块的重新规划与整合,他在现有的城市边界内规划出了一个合理的方案。
理查德·考夫曼“雅法-特拉维夫规划图”
图片来自《特拉维夫百年建城史》
(你猜我看懂了么)
与考夫曼不同,另一位规划师盖迪斯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了城市土地的扩张。在城市道路的规划上,他参照田园城市建设和卫星城建设的理论,通过改变城市道路结构的方式预防可能出现的大城市病。
盖迪斯同志的规划
同时,盖迪斯更重视人与空间的关系。他图纸之下的特拉维夫重视的是“回家之路”而不是干道,是“玫瑰与葡萄小巷”而不是车道。他希望“全世界都可以看到,锡安主义(犹太复国主义)是社会重建和城乡关系的最佳代表。”他立志要把特拉维夫建成“到处都是蔬果的田园城市”。
虽然蔬菜瓜果终究是要来自更多的
土地,土地,土地
这种设计思路与筑城者们的需求不谋而合,一座崭新的特拉维夫也即将由此而诞生。
1926年时特拉维夫的城市徽章写有“海外侨民的光明及进入以色列的大门”的铭文。筑城者们口号是“我为你造房,你为我建城”。很可能从这一年开始,盖迪斯的规划就开始逐步落地生根,由草图开始成为现实了。
最终,一座崭新的特拉维夫创建于荒漠之中,就像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曾说的“铺了一块白色桌布”。犹太人在那里建造白色耀眼的房屋,象征着让毫无生机的巴勒斯坦重振雄威。
“白色耀眼的房屋”
市中心的几条生活街区充满简约大方的包豪斯建筑,方正平顶,如火柴盒式样,构造轻巧,线条明晰,简朴实用。这些包豪斯建筑多为墙面多,窗户小,外表为白色或混凝土色,正面或者圆弧转角处有开阔的阳台。
不过包豪斯建筑,并不是特拉维夫的唯一代言。事实上,特拉维夫作为一座应许之城、异见之城,更深层次的是精神承载:“希伯来民族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在以色列大地建设民族之家。
一大片“白色耀眼的房屋”
这项事业固然有着重要的经济考虑,但是,世界重视我们的并非是橘子的进口数量,而是我们的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尤其体现在城市的建筑风格上。”
出于这种对以色列民族性格的诠释,最终我们可以看到特拉维夫的城市设计是两种理念的结合:一是混合了各种前功能主义理念的城市化,二是源自国际风格的建筑语言。
前者充满理想主义的绚烂,后者则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稳重,两者非常规的结合才蕴藏着这座城市的真实历史。
想了解更多特拉维夫城市故事的读者
这本可作为参考
在尘世之间,人们总想要建造天堂,却鲜少有人成功。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很少能想明白一件事:一座天堂般的城市,也许往往和他们的设计南辕北辙。
“城市与当代社会就像是按照各自的时间、各自的固有节奏、单独和共同的自由思想而谱写的多主题交响乐,既现实又虚幻。”在这现实和虚幻的结合处,便是这座特拉维夫。
感谢同济大学出版社提供的资料支持
作为以色列第二大城市,高傲、前瞻、大胆的特拉维夫宛如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旋涡,汇聚了摩天大楼、有情调的咖啡馆、时尚小酒馆和沙滩日光浴。尽管底蕴厚重的耶路撒冷占据了世间九分美,但摩登现代的特拉维夫绝对不逊色。
特拉维夫这座现代、活力四射的国际大都市是该国最伟大的财富之一。它位于阳光海岸地带,当地人热衷于咖啡和烹饪创新,说着各种各样的语言,热爱户外运动,充分享受生活。
20世纪30年代逃离德国的犹太建筑师为特拉维夫带来了全新的建筑风格——包豪斯。他们留下的遗产包括大约4000座建筑物,拥有简洁的线条、圆润的阳台和照亮楼梯井的“温度计”窗户。
它们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包豪斯建筑群,这就是为什么“白色城市”会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雅法的一个历史港口,它拥有迷人的阿拉伯遗产。然而这座城市的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当地的生活方式,游客们往往会立刻陷入特拉维夫周遭多变的感官体验中。
花一天时间轻松徜徉在艺术画廊和咖啡馆之间,而另一天则置身于精美的手工艺品店和温暖的海滩上。在这里待几天非常有趣,而待上一周则可能有意外发现,千万不要错过。
游 览 指 南
这是一个最好通过步行或骑行游览的城市。这里顶级景点不多,所以大部分时间你应该在市中心及其附近丰富多彩、多样化的街区中徜徉,在城市西部边缘美妙的沙滩上放松。
夏天,这里有个简单的规则:白天在海滩上游玩,晚上搜罗中东地区最好吃的地方。冬天,白天众多的博物馆和购物场所让你应接不暇,而晚上最佳的餐饮场所精彩纷呈,一如温暖时节。
从市中心出发,沿着海滨大道或穿过Neve Tzedek充满氛围的街区,步行30分钟到达雅法古港口。去拉马塔维夫[Ramat Aviv,亚克河(Yarkon River)北岸]和城市南部的霍隆卫星城,则需要搭乘长途汽车或出租车。
市 中 心 南 部
Arlozorov St以南到Sheinken St的区域通常被称为市中心。该地区包括HaBima Sq周边的文化区、城市最受欢迎的长廊罗斯柴尔德大街、Dizengoff Centre和卡梅尔市场(Carmel Market)购物中心,以及Dizengoff、Allenby和King George St沿线流行的零售店和咖啡馆。
特拉维夫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氛围的城市,艺术画廊、咖啡厅、酒吧和时装店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然而,城市中心的南部边缘文化氛围最浓郁,前卫、时尚的社区也多集中于此。
#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
Tel Aviv Museum of Art
成人/学生 50/40NIS,15岁以下儿童免费
周一至周三和周六 10:00~18:00
周二和周四 至21:00,周五至14:00
这座令人难忘的美术馆位于城市中心的东部边缘,美国建筑师Preston Scott Cohen设计的超现代“信封”建筑是前来游览的众多理由之一。
这里可看的东西非常多(包括适合孩子们观看的展品),但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博物馆主楼一层出色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藏品,其中包括雷诺阿、高更、莫奈、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等人的作品。
其他值得探索的有临时展览(通常有很多选择)、建筑和设计,以及展示20世纪以色列艺术品的画廊。该博物馆的Pastel Brasserie & Bar有室内、室外座椅,是一个非常便利的午餐地点。
#卡梅尔市场#
Carmel Market
周日至周四 8:00至傍晚,周五 至下午
这个特拉维夫最繁忙的集市挤在也门区(Yemenite Quarter)散乱的街道以及Nahalat Binyamin St步行街中,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是这座城市的中心。
和城中别处带空调但毫无个性的购物中心和超市截然不同,它是一个拥挤而吵闹的地方,摊贩们叫卖着各种各样的商品,从价格低廉的海滩装束到仿制的山寨大牌配饰,当地人则来这里采购橄榄、腌咸菜、坚果、水果、蔬菜、奶酪和新鲜出炉的面包。
#哈桑贝克清真寺#
Hassan Bek Mosque
由同名的雅法奥斯曼总督修建于1916年,这座白色石灰岩清真寺修建在特拉维夫和雅法的交界地带,对雅法的阿拉伯人来说一直具有象征意义。
#独立大厅#
Independence Hall
成人/学生/儿童 24/18/16INS
周日至周四 9:00~17:00,周五 9:00~14:00
这座建筑最初是Meir Dizengoff的家,他是这座城市的创立之父,也是第一任市长。就是在这里,在1948年5月14日,戴维·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入口处放映一部简短的介绍影片,你还可以参观签署以色列《独立宣言》的房间。
市 中 心 北 部
#本-古里安博物馆#
Ben-Gurion Museum
周日、周二至周四 8:00~15:00,周一 至17:00, 周六至14:00
码头附近的这幢现代化建筑建于1930~1931年,是戴维·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的家,他是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理。该博物馆建在Keren Kayemet Le’ Israel(犹太国家基金)区域的工人社区内,它能保留下来,或多或少是因为这位伟人的逝世。影音资料介绍了本-古里安的一生,以及以色列建国史。
#特拉维夫海滩#
在一个世纪以前,特拉维夫曾是一片沙丘。如今它变成了一座繁华的都市,遍布酒吧、酒馆和精品店,但海滩仍然是其生活的中心。在这里,你可以享受日光浴,也可以游泳、冲浪、玩帆船以及打刺激的海滩网球。
特拉维夫海滩的每一处都有独特的魅力:沙滩咖啡桌、沙滩网球、幼儿浅水区以及为传统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设立的性别分隔区,所有的一切会让你身心放松——欢迎来到温暖、蔚蓝的地中海。
- 希尔顿海滩 -
Hilton Beach
以附近的酒店命名,分为三个部分:城市的非正式同性恋海滩在中间,遛狗者海滩在北边(它是唯一一处允许带狗进入的海滩),还有冲浪者多去的南部防浪堤。
- 戈登海滩 -
Gordon Beach
位于希尔顿海滩以南,再往南是弗里施曼海滩(Frischmann Beach)和博格若谢夫海滩(Bograshov Beach),这里是派对的中心,配有阳光休息室、海滩酒吧、室外体育馆和餐厅,在年轻的特拉维夫人、游客和波板球运动员中非常受欢迎。戈登游泳池在码头附近。
雅 法 和 阿 贾 米
雅法是特拉维夫最古老的部分,这里充满了最典型的阿拉伯氛围。它的三个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雅法的地标性建筑——1903年钟楼附近的跳蚤市场、山顶旧城以及老港口的购物和娱乐中心。
旧城和港口南部是阿贾米区(Ajami),在那里,奥斯曼时代的民居与摇摇欲坠的渔民棚屋并存。它的海滨是大型的绿色公园和木栈道,连接老雅法城和巴特亚姆。
从市中心来的大多数公共汽车都在Sderot Yerushalayim停留,车站在Shalma Rd或者Olei Zion St附近。
#跳蚤市场#
Flea Market
周日至周五 10:00~15:00
近年来,雅法的旧城经历了以旅游业为动力的大改造,改造的结果无疑是漂亮迷人的。然而,旧城真正的魅力在于这样散乱不羁的地方。雅法深受喜爱的跳蚤市场散布在钟楼南边纵横交错的街道中,有许多精品店、气氛悠闲的咖啡馆、时尚酒吧和丰富多彩的街边小摊,出售复古服饰和家具、文玩,偶见古董。
需要注意的是,周六街边小摊和商店不营业,但是咖啡厅、酒吧和餐厅继续营业。夏夜,在小摊集中的主要区域也会有户外娱乐活动。
#旧城#
Old City
旧城以Kedumim Sq为中心,广场铺着地砖,边缘围绕着旅游商店和咖啡馆。坐落于山丘顶端的旧城俯瞰着地中海,最显眼的景观是方济各会的圣彼得教堂(St Peter’ s Church;10月至次年2月 8:00~11:45和15:00~17:00,3月至9月至18:00)。
周围的小巷里有为游客准备的精品酒店和画廊,偶见一些工匠的作坊。在广场东边,哈比萨花园(Ha Pisgah Gardens)坐落在雅法的最高点,可以向北俯瞰海岸至特拉维夫的优美风景。
#雅法港口#
Jaffa Port
周一至周三 10:00~22:00,周四 10:00~23:00
周五和周六 9:00~23:00
雅法港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著名港口之一,在《圣经》也有所提及,曾是朝圣者去往圣地的登陆地点。如今,它主要是一个娱乐场所,包括一条木板路、仓库酒吧、餐厅、商店,以及非营利组织Nalaga’ at Centre、一家聋盲人士剧院、一家聋哑人服务员咖啡馆和一家雇用盲人服务员的“黑暗”餐厅。
夏夜的港口最热闹,此时有免费的娱乐活动,木板小道附近的餐厅也挤满了当地食客。
特拉维夫就是这样一个多彩多样的城市,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它。如果题主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特拉维夫以及以色列其他城市的信息,可以参阅Lonely Planet《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指南哦~
18年12月,打卡特拉维夫
48小时走过4千年
Day 1
10:00 Basma
12个小时的飞行之后抵达特拉维夫
没有什么比一杯好喝的热咖啡更适合倒时差的人了
在trip advisor上找到这家当地很有名的咖啡馆
是间小小的两层楼
镜子的木框褪了色,墙壁也斑驳
打安全牌点了Basma’Brunch
端上来的时候我们惊呆了
感谢这座城市
用丰盛的食物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13:00 downtown漫步&躲雨
特拉维夫的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是以色列湿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降雨都很多
于是我们就在阵雨中探索这座城市
虽然是阴天,但随处可见的涂鸦增添了足够的色彩
内容有宗教,也有街头艺术
给我一种混乱的摩登感
为了躲避突如其来的雨
随便躲进了一家冰淇淋店
竟吃到了非常好吃的ice cream
再一次躲雨,在一个小水果摊的房檐下
当地人悠然自得地喝着柠檬水聊天
红格子桌布上有刚烤好热乎乎的面包
有一小簇一小簇的桔黄色鲜花
街道和建筑很湿漉漉
可是心情却值得拥有一个大太阳
16:00 雅法老城
特拉维夫全名Tel Aviv-Yafo,Yafo即雅法
这座4千年历史的古老港口
是今日特拉维夫市的起源
老城最出名的莫过于用十二星座命名的街牌
我并没有刻意去搜集全部
本想找到我大狮子以后就随缘的
结果兜兜转转竟然遇见了9个
老城的石砖在几千年的冲刷下变得光滑
在淋漓不尽的小雨中,我们更没有办法走的太快
老城的很多门和窗都用饱和度极高的宝蓝色粉刷
呈现一种强烈的历史与现代的冲撞感
老城的街道很多条都通向海边
走到海边的时候天终于放晴了
海浪声阵阵
走在岸边一不留神,海水溅了一身
夜幕降临时我们走出老城
海边灯火通明,这座城市的夜晚开始了
再回头看老城,它静静的发着光
正如过去的几千年一样
20:00 Onza
特拉维夫有个外号叫做“不眠之城”
沿着海边有无数好吃的餐厅和酒吧
同行的朋友极力推荐了Onza
我们点了各种海鲜以及特色的花椰菜色拉
餐后的甜点是一种
类似于cream,酸奶,椰子片和蓝莓干的混合
好吃极了
另外说一句
在特拉维夫的每一餐,我都是要喝酒的
喝到最惊悚的一钟鸡尾酒叫做Istanbul,
感觉是在喝大卫的脑子
Day 2
11:00 巴哈伊空中花园
巴哈伊空中花园(Bahai Gardens)座落于海法
大约距离特拉维夫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我们从花园的上层门进入,可以拍到花园的全貌
背靠有“上帝之山”盛名的卡梅尔山麓,面朝地中海
自山顶绵延的巨大的19级阶梯
一直朝着海的方向延伸
巴哈伊花园属于一个年轻的宗教——巴哈伊教
认为曾存于世的九大宗教信仰都来源于同一上帝
只是上帝在不同的时间派遣了不同的“教师”去不同的地方传道
创教先驱巴孛(1819-1850)的陵寝
就隐藏在花园之中
站在空中花园的最高处,可以俯瞰海法港
地中海的海风是温热而潮湿的
这里是战火纷飞的中东土地上难得的一方和平
17:00 特拉维夫落日
回到特拉维夫时,太阳正要落山
我们一路奔跑到海边,不顾鞋子里浸满了沙
疯狂地按快门
本以为落日是最美景象
没想到晚霞才是今夜的主角
霞光随着夜色发生着变化
像一条绮丽的光带,拥抱着褪去的潮水
20:00 Renoma
在特拉维夫的最后一夜
我特意舍弃了海边的五星级酒店
搬来这家botique设计型酒店
在白色的包豪斯建筑群中,我找到了它
在一天之中已经经历了这么多个高光时刻之后
它依然给了我最大的惊喜
酒店出自一位法国设计师之手
主色调以黑白为主,以复古的黄铜色吊灯和深绿色墙面为点缀
随处可见的是设计师的摄影作品
以及摄影师本人的自拍照
房间里还有可爱的冲浪篮,以及冰好的白葡萄酒
只可惜我缺乏在半夜12点冲到海边的勇气
于是自己倒了一杯酒,在房间的小露台上
拍下了夜晚的白城
//
晚安,Tel Aviv。我们下次见。
微信公众号 | 贝拉走不停
蚂蜂窝 | 贝拉走不停
Instagram | bella_onthegl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