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联系我们POSTTIME:2023-09-29 作者:佚名 点击量:
绘图 沈江江
今天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据202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青少年精神障碍特别是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青少年轻度抑郁人群比率呈上升趋势。扬州情况如何?有哪些典型案例?家、校、医如何联动形成闭环关爱系统?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和采访。
案 例
真实案例敲响警钟
警惕青少年抑郁情绪
很多人都认为,抑郁是成年人才会有的,然而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负责抑郁专病门诊的心理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唐小伟却告诉记者,出现抑郁情绪的人群呈低龄化,从小学高年级也就是五六年级开始,就有青少年有抑郁情绪。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压力变大,出现抑郁情绪的人群比例越来越大,发病率越来越高。“到了学习压力较大的初中、高中,抑郁的青少年就更多了。”他表示,有研究显示,5—14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和少年,有儿童多动症、品行障碍、抑郁障碍等心理疾病,15—19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有品行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双相障碍等,然而最多的仍是抑郁障碍。
下面来看两个典型案例。市区某中学初二学生小辉(化名),总说自己身上疼痛。令他父母奇怪的是,小辉的疼痛是一种游走性的疼痛,一会儿说头疼,一会儿说肚子疼。在学校时,他的疼痛尤为明显。于是,小辉父母带他去医院反复做检查,却没发现任何问题。并且这种疼痛在家里会减轻,到了学校就会加重。直到父母带小辉来看心理门诊。唐小伟与小辉多次交流和沟通,发现疼痛其实是抑郁情绪引起的身体症状。找到症结后,再经过系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小辉身上的症状很快就缓解了,并且不再疼痛了,也能够正常上学了。
这是一名高中女生小微(化名)。从小到大,她成绩一直很好。中考时,她考上了区重点高中。为了让小微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父母托人又让她进了重点班。谁知小微刚开学时,成绩还在中上游。可是几次考试之后,她各科成绩排名越来越靠后。由此,小微出现了厌学、失眠等情况。因为经常的失眠,导致精力减退,上课分心,成绩更是落后了不少。等父母发现小微的异常时,她已经用裁纸刀在胳膊上划了一道道伤口。“看着孩子手臂上如袜筒一样的伤痕,真的很心痛。”唐小伟说,经过详细的精神检查以及深入交流后,他确诊小微出现了抑郁情绪。“班级的竞争,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长时间慢性应激反应后,她抑郁了,因为找不到办法缓解,通过割伤自己来宣泄情绪。”所幸,在唐小伟医生的建议下,小微的父母让她调到普通班,再经过专业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小微变开朗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学习成绩也慢慢地提高了。
【“把脉”】
这些“不当行为”
是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
在很多人的成长记忆中,青春岁月里掩不了成长的忧郁。唐小伟说,偶尔出现不良情绪或不当行为是正常现象,但抑郁却与之不同。青少年抑郁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单纯的忧郁。他表示,抑郁症会破坏青少年人格,引起令人无法承受的悲伤、绝望或愤怒感。青少年群体中许多叛逆和不健康的行为或态度都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他们会做出“不当行为”来应对其痛苦情绪的一些方式。
这些“不当行为”有——
一、出现学业问题。抑郁症会导致精力不足和注意力集中困难。在学校里,这可能导致出勤率下降、成绩下滑或使以前的好学生面对学业产生挫败感。
二、离家出走。许多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会离家出走,或说他们打算离家出走。这些行为通常是一种求救信号。
三、滥用毒品和酒精。青少年可能会用酒精或毒品来试图“自我治疗”抑郁症。不幸的是,这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四、低自尊感。抑郁症会引发并加剧丑陋感、羞耻感、失败感和无价值感。
五、手机成瘾。青少年可能会通过上网来逃避他们的问题,但是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只会增加他们的孤独感,使他们更加抑郁。
六、鲁莽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参与高风险行为,例如鲁莽驾驶、狂喝滥饮和不安全性行为。
七、暴力。有些患抑郁症的青少年(通常是受到欺凌的男孩)会变得好斗和暴力。除此,青少年抑郁还与许多其他精神健康问题有关,包括进食障碍和自我伤害。
这些迹象和症状
这些迹象和症状
家长要及早发现和干预
抑郁来袭,不仅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影响着家庭生活。与有能力自行寻求帮助的成年人不同,他们需要父母、老师或其他照料者来及早识别他们的痛苦并且提供帮助,让他们尽快地远离抑郁阴影笼罩。唐小伟说,做到这些并不是那么容易。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不一定会表现出悲伤。相反,易怒和激越是最显著的症状。
唐小伟对青少年抑郁症的迹象和症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如:感到悲伤或绝望;易怒且充满敌意;频繁流泪、哭泣;不愿与朋友家人交流;对活动失去兴趣;学校表现不佳; 饮食和睡眠习惯发生改变;坐立不安和激越;无价值感和负罪感;缺乏热情和动力; 疲劳或精力缺乏;难以集中注意力;感到莫名的躯体疼痛;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与孩子之间,家长有时要相信直觉。”唐小伟说,当孩子出现异常变化时,家长要想到孩子可能在经历什么,情绪有什么问题和困惑。能否去和他(她)尝试沟通,若不能,就要去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请他们判断下一步需要如何处理。
“以前挺乖的,但现在说一句顶一句,有时候会情绪失控,大喊大叫。”扬州某学校初二学生家长刘女士十分苦恼,儿子突然的转变让她无法接受,在与老师沟通后,她意识到儿子可能进入青春期,表现比同龄人更加强烈。担心母子关系持续恶化,刘女士也不敢轻易去责备他,只得求助希望找到更好的管教方式。
记者随机采访了10多位初中生家长,他们普遍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最难管。“现在网络太复杂,孩子思想不够成熟,不具备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再加上年轻气盛,很容易做出危险的举动。”市民王先生透露,一般情况下家里都是“哄”着,“不敢轻易提看心理医生,孩子也十分抗拒,只能求助老师‘打配合’。”王先生感慨,家校一同拿出“智慧”跟孩子斗智斗勇,才能度过难熬的青春期。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处在叛逆的青春期,有些反常也很正常。唐小伟提醒,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患上了抑郁症还是只是在经历青春期,请考虑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平时有何不同。“要知道激素和压力能导致青少年偶尔的焦虑发作,但不能解释持续的、无休止的悲伤、疲惫感或易怒。”
【举措】
学校开启三级心理防护机制
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让正处于花样年华的青少年成功躲过“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各个学校也是想尽各种办法。文津中学初一学生童文睿第一次在学校上心理健康课,感到惊喜连连,老师不仅带来了许多游戏,还让他迅速在班上结识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同学。
“第一节课主题就是让大家互相认识,比如通过卡片寻找好朋友等等。”文津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蔡瑾告诉记者,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环境适应”,让初一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同学友好相处,相互交流发现彼此的共同点。
不仅在文津中学,记者走访发现、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梅中集团竹西中学等各个学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写进了课程表。“按照国家课时标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给学生提供学生心理咨询、放松服务等等。”梅中集团竹西中学刘岚告诉记者,在中考前夕、心理健康日等特定时间段,学校还会额外组织一些活动,比如邀请各大医院专家给师生进行一些心理辅导等等。在刘岚看来,青春期的学生,身体与心理都在发生剧变,即使偶尔的极端情绪,出现“叛逆”,也应该正视,“学生家长老师三方合力,通过调节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生活。”刘岚说。
在竹西中学时,记者注意到,学校建立三级心理防护机制,守护学生健康成长。“我们从入学就开始关注。”刘岚介绍,初一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这些档案我们不公布,但会给班主任一些提示,比如哪个比较敏感、哪个比较焦虑等等,建议班主任密切关注,并多沟通。”刘岚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班主任结合提示可以化解一些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困扰。对于个别问题突出学生,班主任还会和心理老师进行“个人会诊”。“如果问题确实比较严重,我们会和家长沟通,同时建议家长去相关医院治疗。”刘岚坦言,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期,容易出现各种困扰,同时可塑性也强,如果家长或学校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困惑彷徨、成功失败,都是青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生的重要体验。”刘岚分享说,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要正视青春期的身心状态,关注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家、校、医联动
设置心理咨询
和治疗室
除了课程,记者探访中发现,各个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在文津中学,学校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设置在校园西南角,100多平方米。“比较隐蔽,也是希望保护学生隐私。”文津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蔡瑾分享说,学校最初设置了心理辅导室,随着师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咨询室也升级为咨询中心,并配有一名专职心理老师和5名兼职心理教师。
从事心理教育10多年,蔡瑾坦言,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如今孩子的青春期也来得比以往更早一些,“有的也愿意主动和老师沟通,我们也开通了心理热线。”蔡瑾分析,大部分学生在遇到青春期心理问题时,及时沟通、倾诉都可以有效缓解负面情绪,“最长通话能达到1小时,孩子说完了,情绪也调整好了。”
采访中,蔡瑾还特别提到,家长攀比易引发逆反情绪,“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是许多人不可逾越的坎儿、“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要让孩子多参加同龄人的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减少孤独感;还可以多参加体育活动,让孩子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蔡瑾透露说,学校也会开设“青春期家庭教育”课,指导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
与此同时, 唐小伟也呼吁大中小学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想设置心理咨询和治疗室,都可以与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以及扬州市心理卫生协会联系,提高学校对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可以与他们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建立学校、社区和专业机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介的绿色通道,有部分需要专业治疗的也可以尽快通过绿色通道至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系统治疗。
通讯员 伍萱
记 者 田文荟 张庆萍
责任编辑:进展